
7月31日至8月5日,“烽火大青山・綠水青山行”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80周年清華大學呼和浩特紅色研學營順利開展。此次研學活動由呼和浩特市社會科學聯合會、清華大學日新書院聯合主辦,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、上海交通大學内蒙古研究院等單位協辦。本次活動為期6天,包括5個分主題,在呼和浩特市與包頭市土右旗的19個研習點位開展,旨在引導青年學子銘記抗戰曆史、傳承紅色基因,推動清華大學與呼和浩特在人才培養、科研合作等領域的深度聯動。

開班儀式順利舉行
7月31日,開班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内蒙古研究院舉行。呼和浩特市社科聯黨組書記、主席薛紅偉,副主席沈曉東,内蒙古自治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宋立志,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黨委書記王丹,清華大學日新書院院長顧濤(線上出席)、副院長張牧雲出席。王丹對研學師生表示誠摯歡迎,并介紹了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的基本情況。王丹指出:“呼和浩特紅色底蘊深厚,希望同學們在研學活動中走進曆史現場,身臨其境感受革命力量,感受呼和浩特市奮楫笃行的時代變遷,在行走中收獲真知,在感悟中堅定信仰。”随後研學成員參觀了研究院一樓展廳、二樓智能網聯車路協同實驗室及十樓科大訊飛實驗室。

行程回顧

(一)重溫烽火歲月 緻敬革命先烈
8月1日,師生們來到陰山北疆文化廊道,跟随學者趙子陽的講解,從《吊馬文》到昭君出塞,從陰山古松到獨孤信典故,深入感受陰山文化的厚重。随後,師生們赴大青山紅色文化公園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,薛紅偉與張牧雲共同整理緞帶,全體人員鞠躬緻敬。在公園展廳,學子們學習了烏蘭夫、巴增秀等先烈的抗日事迹,深化了對全民族抗戰的理解。下午隊伍前往石人灣村,走訪青少年自然教育基地與濕地,調研農文旅融合項目,領會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實踐意義。師生與石人灣村委會、昌盛泰企業及村民代表座談,了解村企合作推動脫貧攻堅的經驗。
(二)熠熠星火逐光 巍巍建黨精神
8月2日上午,支隊一行參觀内蒙古博物館“融鑄北疆”與“解放之路”展廳。在“融鑄北疆”展廳,學習隋唐至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“共奉中國”的曆史,理解北疆文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貢獻;在“解放之路”展廳,回顧李大钊播撒革命火種、百靈廟抗日、大青山抗戰等曆史,感受各族人民的革命熱情。下午支隊師生赴豐州故城博物館,參觀遼代萬部華嚴經塔,感受“白塔聳光”的奇觀,了解豐州城作為遼代陪都的民族交融史。随後,支隊參訪土默特學校。該校始建于清雍正年間,培育了烏蘭夫等大批進步青年,曾是地下黨聯絡據點。師生參觀文廟正殿與校史館,體會“加強教育,提高民族素質”的使命。當日,首次研讨會在土默特學校召開。土默特學校校長李剛介紹學校曆史,退休教師額爾登講述烏蘭夫與母校的淵源。研讨會後,支隊參觀綏遠抗日救國舊址,了解“蒙疆土道教會”掩護下的抗日活動,感悟先烈犧牲精神。
(三)艱苦卓絕戰鬥 守護萬裡山河
8月3日上午,清華大學日新書院呼和浩特社會實踐支隊師生走進武川博物館,通過“史前時期”至“明清時期”五個展廳,了解武川作為邊防重鎮與紅色根據地的曆史。随後,考察了福如東村冷涼蔬菜産業園,觀摩智能大棚與灌溉系統,體驗“冰激淩蘿蔔”等特色作物,了解科技賦能現代農業的成果。在可可以力更鎮天力木圖村,師生調研“黨建引領、産業支撐”的鄉村振興模式,就土地流轉、人才回流等話題與村幹部交流,感受村莊從傳統農業向複合型經濟的轉型。下午,師生參觀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展館,通過毛主席1938年電文複制品等文物,了解八路軍大青山支隊建立根據地的曆程,感悟軍民團結、民族聯合的統戰智慧。随後展開交流座談會,座談會由武川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白志軒主持。薛紅偉指出了本次研學三大優勢:與伟德官网手机版深度融合、注重深度思考與學術研讨、市社科聯與旗縣區聯動保障。白志軒期望學子将紅色基因化為“種子”,把論文寫在大青山上,在新時代奮鬥建功。我院齊百順教授指出: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曆史地位極其重要,一方面是因為内蒙古抗戰時間長,是中國十四年抗戰的重要戰場;另一方面是大青山抗日根據地包括淪陷區抗日、國統區抗日和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全部類型。并且内蒙古人民全力以赴參與抗戰,中國共産黨重視民族問題,故而大青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曆史地位極其重要。我院研究生徐傑認為,大青山的群衆基礎是其革命韌性的主要來源,應關注曆史的個體叙事,用微觀叙事補充抗日戰争的宏觀叙事。
(四)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
8月4日,研學營師生上午抵達大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,通過沙盤與标本了解生态現狀。管理局黨總支書記遲曉旭介紹,保護區開展麋鹿、普氏野馬再野化實驗,聘請當地農民擔任護林員,實現“守山護山”與增收雙赢。随後,支隊參觀蒙草種業中心,學習北方草原生态修複技術,重點考察全球最大種質資源庫之一,體會國家對種源安全的重視。下午支隊一行參觀王老太太故居,通過三個展廳了解喬培玲支持革命、王家三代奉獻的事迹,觀看“紅色故事彙”影片,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。随後,支隊赴美岱召古城,參觀大雄寶殿、琉璃殿等建築,了解其作為明代蒙古“都城”與藏傳佛教聖地的曆史,感受民族交融曆程。
(五)赓續紅色血脈 傳承紅色基因
8月5日上午,研學營在烏蘭夫雕像前敬獻花籃,随後參觀烏蘭夫紀念館。通過參觀“追求夢想,投身革命”等6個展區,學習了烏蘭夫領導抗日、推動内蒙古自治區政府的成立、維護民族團結等事迹,體悟革命先輩的愛國情懷。随後,支隊考察西烏素圖村,了解其依托自然與曆史文化資源,通過文旅融合、藝術改造閑置院落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,學習“閑置房變文創房”的模式。紅色詩歌朗誦會在村“回空間藝術中心”,師生舉行朗誦會。薛紅偉、沈曉東、楊嫱、張牧雲分别帶領朗誦《大青山賦》《熱血映青山》《我的呼和浩特》《我的大青山》,全體師生合誦《讀中國》,抒發對革命精神與北疆文化的崇敬熱愛。

實踐活動圓滿落幕

8月5日,研學活動結營儀式在呼和浩特舉行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社科聯黨組書記、主席薛紅偉,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慧梅,市社科聯副主席沈曉東,清華大學日新書院副院長兼黨總支書記張牧雲及實踐支隊同學出席。薛紅偉對活動成效給予高度評價,稱其“主題鮮明、内容豐富、組織周密,成果超出預期”。薛主席希望大家把呼和浩特市委和366萬青城人民的呵護與珍視帶回清華園,讓清華大學與呼和浩特的深情厚誼在交流互鑒中不斷升華。結營儀式上,研學學生代表作了發言。我院學生代表郝睿分享了基于呼和浩特三地實地考察,探索生态引領、産業多元、文旅融合等鄉村振興路徑的思考。結營儀式在全體師生合唱《送别》中落幕,這場跨越6天、涵蓋呼和浩特與包頭土右旗19個點位的實踐,不僅有清華學子的深度參與,也有伟德官网手机版伟德官网手机版的傾情聯動,成為校地協同、校際合作的生動範例。本次研學活動通過實地探訪與深度研讨,讓清華學子在陰山腳下的“思政課堂”中赓續抗戰精神,在大青山巅的“實踐熔爐”裡砥砺強國初心。這場研學,是紅色基因的赓續,更是校際合作賦能青年成長的生動實踐!
研學心得體會
研學營隊員徐傑:
此次大青山研學,讓我對這片紅色土地的認知從書本走向實地。站在抗日根據地展館,望着沙盤上蜿蜒的秘密交通線,才真切理解何為“邊緣地區的革命韌性”,那些曾在史料中讀到的“堡壘戶”“山洞兵工廠”,原來是牧民們用氈房、勒勒車築起的血肉屏障。在土默特學校的座談中,額爾登老師講述的蒙漢群衆共護傷員的故事,比任何理論都更鮮活地诠釋了民族統戰的力量。當看到蒙古族牧民為八路軍繪制的草原路線圖複制品時,我忽然明白:革命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融入奶茶香裡的情報,是馬背上的接力。西烏素圖村的紅色詩歌朗誦會上,《大青山賦》的字句與腳下土地共振。這場研學教會我:曆史從不是冰冷的文字,而是無數人用生命寫就的實踐教材,它讓“中國革命的多樣性”“民族凝聚的力量”有了可觸摸的溫度。
研學營隊員郝睿:
此次研學,三村的實踐讓我對鄉村振興有了立體認知。石人灣村的濕地邊,村委會展示的“管護積分兌換台賬”格外醒目——村民巡護濕地的記錄能換農資、抵分紅,這讓“生态保護”從口号變成了家家戶戶的生計。與昌盛泰企業負責人座談時,他們修複水系的規劃圖上,候鳥栖息區與研學步道交錯,原來“企業+村委”的協同,能讓退化濕地既成樂園又變财源。天力木圖村的肉牛養殖場裡,入股村民的分紅清單上,蒙古族、漢族名字并排羅列。村幹部笑着說“牛棚裡不分民族,隻看幹勁”,這讓“黨建引領+合作社”有了溫度。而西烏素圖村的變化更驚人:兩年前閑置的老宅院,如今成了“回空間藝術中心”,牆上的直播帶貨屏幕映着大紅杏,旁邊就是八路軍司令部舊址的老照片。但座談中也聽到隐憂:天力木圖村的直播員對着鏡頭緊張忘詞,西烏素圖村的果農發愁快遞費太高。這些細節讓我懂得,鄉村振興既要盤活生态、文化、産業資源,更要補上人才、物流的短闆。腳下的泥土與賬本上的數字,共同寫就着振興路上的實幹篇章。